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,从最基本的点画入笔,承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
一般说书法分为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种书体,每一大类又可细分。本期小藏就带大家仔细了解一下吧!
篆书
。
篆字分为大篆、小篆两种。
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,包括金文(或称钟鼎文)与籀文(金文之繁化)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为了方便治理国家,采纳了丞相李斯提出的“书同文”,即全国统一使用文字的主张,以籀文为基础,删繁就简,改难为易,创立秦篆(小篆)。
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,布白对称匀称,用笔中锋圆转,线条粗细变化不大,具有遒劲、圆润的美,被称为“玉箸篆”。
隶书
。
隶书也叫“隶字”、“古书”,是在篆书基础上,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。分“秦隶”(也叫“古隶”)和“汉隶”(也叫“今隶”),隶书的出现,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。
蔡邕《熹平石经》
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,书写效果略微宽扁,横画长而直画短,讲究“蚕头雁尾”、“一波三折”。
楷书
。
三国时期,楷书逐渐从隶书中演化出来,成为书法的又一主要字体。楷书又称正书,或称真书。其特点是:形体方正,笔画平直,可作楷模,故名。
古人学书法有种说法:“学书须先楷法,作字必先大字。大字以颜为法,中楷以欧为法,中楷既熟,然后敛为小楷,以锺王为法”。
行书
。
行书是介于楷书、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。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,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。
楷法多于草法的叫“行楷”。草法多于楷法的叫“行草”。
王羲之《兰亭序》
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
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
被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
行书因其行云流水、书写快捷、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,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、广泛传播,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。
草书
。